今天要來揭開從無到有,出版一本 iThome 鐵人賽系列書籍的神秘面紗。
有參加或聽聞 iT 邦鐵人賽的邦友多多少少會知道,從 2019 年開始,在 iThome 鐵人賽當中獲獎的人(包含佳作、優選、冠軍),就有機會將自己的系列作品出版成書,創造自己的斜摃人生!
從下定決心到眼冒金星
小弟我當初也是看到這個令人熱血沸騰的活動,就下定決心想要寫個能夠得獎的系列來出個書試試看。但我過往也是對這部份完全沒有經驗也沒有概念,所以整個過程就是走一步算一步。
直到如今,自己的夢想終於達成了,所以很想要多留下一點資訊提供給想要透過 iThome 鐵人賽來出版書籍的邦友。當初知道自己真的能夠出書的時候,一方面是興奮,另一方面也是有點恐慌,所以上網爬了一下文,想要知道出書的過程大概是怎麼樣。
爬文的過程當然可以找到一些關鍵字,例如要仔細閱讀合約、要妥善利用時間寫書、要校稿、最後要宣傳。但事實上,光是知道這些關鍵字還是讓我很不踏實,到底整個流程是什麼呢?有什麼是我需要提早準備的?寫書可能會很忙,那到底會需要做哪些事情?寫的時候該怎麼寫?該用什麼格式?要不要自己排版?一大堆的問題在我的腦中飛來飛去,一時也無法整理出什麼頭緒。
所幸到後來在出版社的協助之下,順利的把書籍完成。因為自己已經開過圖了,所以希望把這些過程很「流水帳」的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於想出版書籍的人有所幫助。
出版流程時刻表分享
我先來簡單分享一下我在從無到有出版書籍的過程中,遇到的所有的流程是什麼。讓大家對於整個全貌先有點概念。
不過,因為每一屆的得獎者也是不少人,出版社要服務我們這群人,也會有時間先後上的安排,這部份也會需要大家耐心等待,我就我自己經歷的部分跟大家分享:
以上就是我用時間軸的方式來紀錄我在這一年的經歷。希望提供給想要出書的人一個簡單的參考。
下面是幾個我認為過程中重要的階段:
- 得獎通知、與博碩小編聯絡
- 洽談前整理作者資料、新書規劃
- 與小編一對一洽談
- 合約簽訂
- 寫書,把 30 天系列文轉換成書籍,階段性交稿
- 完書之後,與編輯緊密討論後續出版事宜並校稿
上述是一些時間點和流程的紀錄,接下來會針對一些重要的時間點要做的事情進行細節的說明。
關於出書意願
在 iT 鐵人賽當中,我們知道獲獎者有機會與博碩出版社合作,可以出一本自己專屬的書籍,他不是由很多人一起合著的一本書,而是只屬於「你」自己一個人出版的書(許多朋友聽到我出書都感到不可置信,一直不斷確認是不是我跟別人合著 XD)。你會得到許多人不可置信的眼光,但換個角度來看,你自己要「負責」這一整本書的內容,所以,在得到這份殊榮之前,自己會需要承擔這整本書的責任。
但是,出書這件事情,事實上也取決於得獎者的意願。如果你評估下來覺得自己很忙,或是有其他原因不想出書,可不可以呢?當然是沒問題的。
所以在得獎之後,會透過 Email 收到通知,並填寫一份「出書意願同意書」來調查得獎者出書的意願(請每日確認這些重要信件是否不小心被系統丟進垃圾桶,以免造成遺憾)。
之後就是根據得獎通知信件裡面的聯絡資訊,主動與博碩小編聯絡。下邊是我當時的訊息:
xxx 小編您好
不好意思打擾您,我是 2021 iThome 鐵人賽 Modern Web 組佳作得獎者 Taiming,
作品名稱是「30 天擁有一套自己手刻的 React UI 元件庫」,
主辦單位來信請我與您聯絡以討論後續出書進行事宜,
相關部分再請您撥空協助,非常感謝您!
與小編聯絡之後我是還蠻放心的,因為他真的很仔細,會 coach 你每一個時間點該做什麼事。對於作者來說,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交辦事項好好做好,最重要的是,約定好的時間就一定要交件,不要拖時間。只要把握這些原則,後續一切都會很順利!
關於出書,您可以先做哪些準備?
以我這次的時程來說,出版社約在 Q1 之前把上一屆的鐵人作品出版完畢,接下來從 4 月開始,會進行我們這一屆的出版事宜。
那在這段時間當中,小編他要請我們進行下面這幾項功課:
- 填寫「作者基本資料表」(word 檔)
- 參考範例PDF寫出一份屬於您自己的「 自我新書規劃 」(寫在word 檔即可,不必拘束於格式,重點是內容)
- 提供一些前人出版的經驗分享文章給你看,如果先前跟我一樣沒有出版經驗,建議把這些內容認真看完
作者基本資料表
這份表是一個 word 檔,裡面是一個表格,裡面的資訊是提供博碩文化出版及付款業務使用。
包含作者的姓名、電話、通訊地址、學經歷、付款資料等等的內容。
整理全系列文(word 檔)
請將您得獎的鐵人賽全系列文 (含「系列文組別 + 獎項 + 中文姓名 + 主題」、「目錄」、「內文」) copy 到一個「同一個 word 檔」 (含內文、圖、程式碼) (直接 copy 貼上即可,格式不須做任何調整,此份檔案僅供我們評估用)
這個部分就如上面說的那樣,就是上 iThome 網站把你的鐵人文章全部無腦 copy past 貼進一個 word 檔。你真的完全不用調整這裡的排版,就是一個苦工,慢慢把他貼完。如下圖所示:
這部份是為了幫助出版社快速評估一下你這本書會有多少頁數。以我為例,我整個貼完之後,約略 500 多頁,所以大概評估一下行距、字體大小,我成書之後預計是 350~400 頁。
這個步驟很重要,因為書籍的預計頁數會寫進合約書裡面,會寫一個大概的範圍。因為頁數也跟我們書籍的定價有關,也跟書籍的印刷成本有關。
自我新書規劃
參考範例 PDF 寫出一份屬於您自己的「 自我新書規劃 」(寫在word 檔即可,不必拘束於格式,重點是內容)
小編會提供你一個範例,作者需要參考這個範例,寫出自己的新書規劃。
我自認為我是蠻認真寫的,下面是我新書規劃的大綱:
- 鐵人賽基本資料
- 作者簡介
- 暫定書名
- 本書特色
- 目標讀者
- 市場同質書差異分析
- 簡易的書籍大綱
鐵人賽基本資料:
這裡就是條列你的參賽主題、年度、作品摘要、作品網址、參賽組別、得什麼獎。
作者簡介:
這裡包含標點符號,我大約寫了 300 字。關於自己的介紹,這部份也要認真寫,因為後來這部份直接會寫進書籍封面裡面的作者介紹。翻開書籍第一頁會看到你的大頭照,然後下面的文字就是這裡的內容。你希望讀者對你這位作者留下什麼印象,就是在這裡好好發揮。
暫定書名:
當初參加鐵人賽的時候,我們給這個系列一個書名,以我為例就是「30 天擁有一套自己手刻的 React UI 元件庫」。
但是這個名稱是為了比賽一時興起想的,基本上沒有什麼特色和亮點。所以作者需要在這個時候,重新省思一下自己這本書的特色,並重新調整一下書名,這些書名不見得是最後方案,而是你自己先思考過一次之後,後續會再跟編輯討論,在書籍進入最後階段,要根據書名來決定封面圖案的時候,會把書名定下來。我當初自己想的書名是這些:
- 30 天擁有一套自己手刻的 React UI 元件庫
- 媽!我一不小心就刻了一套 React UI 元件庫!
- 手刻派的福音!原來擁有一套 React UI 元件庫不難!
- React UI 元件庫:剖析與實戰
在出版前夕,編輯會跟你再次討論書名,編輯部內部也會一起討論,看怎麼樣用精簡的文字凸顯這本書的亮點,並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最後我的書名是「哎呀!不小心刻了一套 React UI 元件庫」。這個書名真的是有達到他的效果,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怎麼說呢?自從大家知道我出書之後,都會開我玩笑,說「哎呀!不小心出了一本書呢!」、「你真的是太不小心了!」、「哎呀!不小心在路上遇到作者!」,各種「哎呀!XXX」和「不小心XXX」的照樣照句梗會打趣的充斥在生活當中,讓我深刻的體驗到這個書名的威力!
本書特色:
這部份的內容,到最後是被放到書籍的封底,所以要用幾個強而有力的亮點特色來介紹這本書。因為這部份我想得還蠻完整的,所以幾乎沒什麼改就直接被編輯貼上去了,可以參考我的書籍封底。在書籍上架到網路上的時候,會有書籍介紹,也是把這邊的內容貼上去:
目標讀者:
因為接下來我們會重新組織一下文章的內容變成書,所以這裡需要我們重新靜下來思考我們的目標讀者到底是誰,好好確定一下這裡的內容之後,對之後文章內容的調整會比較有方向,你的文章用詞、內容也會受到這裡的影響。這裡我有條列幾種讀者可能會來買我的書,然後我也說明一下這每一個項目,舉幾個例子:
剛開始接觸 React 的入門者
如果你是剛開始接觸 React 的入門者,這本書能夠成為你邁向下一步的基石,每一個元件對你而言等於是一個練習題,當你能夠完成這所有的元件,你會發現,未來你要開發的頁面,上面幾乎所有的元件你都已經在這裡練習過了。只會使用人家寫好的套件的工程師
如果你發現你只會用現成的套件,當設計師和 PM 要求你做一些客製化的微調,你總是會因為這些套件的 API 不支援,而常常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常常需要找理由來跳過某些你做不出來的功能,那這本書很適合你,因為你將要脫胎換骨,成為一個面對不同奇怪的需求都仍然能夠充滿勇氣的人。新手 PM
身為一個 PM,你有時程上的壓力,你需要瞭解這個功能或是元件到底是不是真的很困難和很花時間,但不太瞭解工程實作面的你,常常深陷工程師與設計師各說各話的窘境,沒想到最後還是把決定權交給你,而讓你不知所措、頭痛不已,你只能擲筊問老天爺。這時或許你可以來讀讀這本書,你可以掌握每個元件要完成會需要實作哪些細節,讓你在做決策和安排工作的時候更有自信。
我總共列了 5 個項目,上面舉 3 個為例給大家參考。
這個部分也會放在封底,不過因為我封底的內容太多了,所以最後我有做一些取捨。
市場同質書差異分析:
我自己上博客萊和天瓏去找幾本跟 React 和實作有關的書,因為我的書也是跟這些主題比較相關,然後針對這幾本書,我去簡單條列分析這些書的主題、特色。
分析完這些書籍之後,開始會對於自己的書有一些想法,會找到自己的書跟這些書不同的地方,「我有你沒有」,大概是這種東西會從腦中浮現出來,然後我在這裡也會條列一下我自己的優勢在哪裡。
我的優勢:
- 目前還沒有找到有一本書是跟我一樣從頭到尾自己刻一套元件庫或是解析元件庫的。
- 每個元件之間是完整且互相獨立的,不一定要整本書從頭讀到最後才能夠完成該元件。
- 每個元件的小章節都具有相同的結構性,皆包含元件介紹、元件分析與討論、介面設計、元件實作等四個部分,方便讀者針對某特定元件查閱。
- 跟著我的書打造完的元件庫,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在自己的專案或公司系統上,不需要像其他的實戰書一樣,還需要自己想辦法把該書的主題專案內容自己做轉換提取才能使用在自己的專案上。
這是我當時初步的想法,後來是不是真的是這樣,也需要跟出版社編輯一起討論。
簡易大綱:
這邊就是稍微重新規劃一下自己的大綱,因為當初在參加鐵人賽的時候,不見得每個人一開始就會把整個大綱脈絡規劃得那麼好,所以可以趁機在我們開始進行書籍的重新組織之前,先做一個整體脈絡上的調整。
與小編一對一洽談到底談了什麼內容?
洽談前的準備
為了有效率的進行洽談,在事前作者也需要作一點準備。如果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好好的完成「自我新書規劃」,我覺得準備的項目就已經至少完成一半了,至少作者的心理狀態已經比較進入狀況。接下來還有一些可以準備的項目,小編會交代你,這裡我也簡單介紹一下:
閱讀書籍樣章範例:
「樣章」的意思,就是先請作者試寫個一到兩章左右的內容提供給小編。目的是為了先確定後續的寫作方向和細節。先撰寫樣章的這個階段,是為了避免沒有經驗的作者在整本書寫完之後才交稿,發現整個內容不符出版預期而需要大改。所以先有個樣章的話,可以先提早發現問題,提早討論,提早調整,這樣在繼續進行後續的書籍撰寫的時候能夠符合預期。
在洽談之前,我們先閱讀小編提供的樣章範例,可以先在撰寫樣章之前,大概想一下自己會怎麼寫,然後如果提早想到什麼問題,可以先列下來,洽談的時候跟小編討論。
對於出書想瞭解的問題:
因為我真的是一個出版小白,下面是我當初條列的問題:
[關於撰寫方式]
- 想請問撰寫的方式,是自己用 word 撰寫,然後 line 給小編嗎?
- 撰寫時就要自己處理排版、美編了嗎?還是說先專注在文字的內容,之後會再經過排版?
- 若排版需要自己排版,是否有一些排版規則或模版可以參考和遵循?
- 書本中若需要圖片輔助,出版社這邊是否有推薦的圖庫可以使用?使用圖片的解析度建議?
- 原本鐵人賽的內容是否建議脈絡上再調整?想瞭解建議的方式
- 會需要作者自行決定要彩頁還是黑白嗎?還是會根據內容適不適合來決定呢?或是要根據成本考量?
[關於時程]
- 交稿日期的討論,關於樣章、初稿、校稿日期的討論
[關於費用]
因為是第一次出書,我對於自己的收益沒有很在意,只是單純希望能夠成功出版、合作愉快。但是想要了解這過程中是否需要支付其他費用,希望能夠先有準備,例如:
- 透過博碩協助出版的書籍,是否需要支付其他服務費呢?小編服務費、排版的費用、美編的費用、出版印刷的費用…等等。
[其他]
另外因為自己比較沒有經驗,能夠想到的問題就是上述的部分,可能過程中有很多狀況是自己不曾遇過,所以也很難去想到該問什麼問題,如果有其他作者提出的重要問題,或是出版社這邊覺得我們會需要了解的問題,希望也能夠多多了解,謝謝。
準備一段 5 分鐘輕鬆自我介紹 + 對書籍內容說明:
這部份也是小編請我準備的內容,應該也是為了幫助小編更了解作者,也更了解這本書,但因為我先前文字準備的內容已經很完整了,所以也幫助我在這階段更順利和快速的進行。
洽談的過程
準備好上述這些項目後,會先 line 給小編,讓小編先有個準備。並且跟小編敲定好時間之後,會進行洽談的通話(因為疫情緣故,我們是線上通話討論)。
- 對於自己準備的問題討論
- 討論書籍的介紹、特色、亮點、書名
- 說明書籍製作流程
- 說明合約注意事項
- 確定交稿日期(樣章、全書1/2、全書)
小編會很仔細的對於上述這些項目跟你進行說明和討論,整個過程平均是 1 小時上下,但小編說也有遇過 1.5–2 小時的作者 XD。
建議我規劃專欄:
對談的過程一直提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專欄」,小編希望我多設計幾種專欄,讓內容看起來更活潑、有系統性。我當時是連專欄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作者。像這部份也可以直接提問沒關係。
總之,專欄就是我們會在書本裡面看到的一些獨立有主題的小框框,裡面放一些補充說明,或特別想要強調的東西,例如「實戰經驗分享」、「踩雷經驗談」、「給新手的話」這種,因為我們過往在寫 30 天系列文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想到什麼寫什麼,有分個脈絡就差不多了。但因為我的內容有理論性的東西、有實作的內容、有經驗分享、有作者建議,全部都混在一起,看起來其實沒有什麼組織。所以專欄就是幫助我們將這些部分獨立抽出來,讓我們書籍脈絡更順暢,不會一下子講這個,一下子講那個,全部混在一起。
關於撰寫內文及排版:
然後因為後期完稿之後,會有專門的排版人員挑一些版型來編排你的內容,所以你不用自己去想怎麼排版,你只要認真把內容、脈絡、專欄準備好就可以了,美編的部分不需要作者自己處理。下面舉例,左邊是我用 word 撰寫的,右邊是排版人員排版後的:
黑白印刷還是彩印:
還有一個很常討論的問題,就是要黑白印刷還是彩印?這部份也會跟小編一起討論,這邊不能只考慮到作者喜好,也會需要考量到印刷成本。對作者來說,當然能夠彩色就彩色,但如果不能彩色,有沒有什麼替代方案?這部份也會一起討論。
圖片著作權:
在寫書的過程中,為了輔助說明,或為了不要讓整本書看起來太單調,我們多多少少會需要一些圖片穿插。
但是邁入寫書的階段,圖片的使用權就變得特別重要。但這部份的話,以我的著作來說,我的圖片幾乎都是元件的展示圖,也就是說都是我截圖自己的實作畫面。所以幾乎是不會遇到版權問題。
另外也有需要用到圖片的地方,以我的書為例,實作卡片元件或照片牆元件會需要一些圖片,那我就是拿自己以前拍的照片,或是跟有在玩攝影的家人朋友取得他們授權的照片,我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圖片版權的問題。
關於合約:
它是一份制式合約(所有國內作者都是用同一份),基本上會修改的部分只有「書名」、「書號」、「作者」、「版稅」、「開本」、「印色」、「預計頁數」、「預計售價」、「交稿日」、「預定出版日」,若有不清楚或疑惑之處,請在看完整份合約之後,一次以條列方式傳給小編,小編會仔細為您解惑。
所以對於合約的部分,第一次出版的人可以不用太擔心,但還是要盡到作者自己的責任,至少合約每一條都看過一次,避免彼此有誤會。
對我來說,完成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賺錢,是為了累積經驗、達成自己一個小小的夢想、交朋友、曝光一下自己、建立知名度,達到這些目的會遠比在那邊計較多少百分比的權利金來得重要。當有了上述這些部分,他後面會帶來的價值會遠高於計較的那些權利金。
這裡再特別補充一下,自從博碩跟 iT 鐵人賽合作之後,會發現有一些其他的出版社也會主動找上門來,拜託作者能不能讓作品給他們出版。我也是其中有遇到這樣狀況的人之一。
因為我們過去沒有出版的經驗,也跟出版社不熟,所以我們幾乎不知道怎麼選擇出版社。唯一能夠判斷的方式就是「見錢眼開」。所以很多其他家的出版社會利用我們這一個弱點來進攻。因此也可以看到市面上有少數幾本鐵人賽系列作品不是博碩出版的。
其實要選擇跟哪一家出版社合作也是作者的自由。但我可以分享我個人的經驗給大家參考。今年我很拼,我大膽的把兩個鐵人賽系列作品分別給不同家出版社出版,今年當季的系列給博碩,前幾年有得過獎的給另一家出版社,我主要是想說,既然我沒有經驗,我就直接找兩家實際執行來比較,這樣我以後就知道怎麼選了。另一家也是用比較高額的權利金來吸引我,要我兩本都給他們,但是我想說既然我沒有經驗就不要賭那麼大,至少有一個基本盤。
我直接講結論,我兩本書的全書幾乎是同時完稿,並都交回去給出版社,博碩合作的書籍我已經順利出版,並且首週就進入暢銷排行。另一家出版社到現在是什麼狀況都還不明朗,之前也因為封面不符我預期被我要求重新設計,過程當中也有許多令我覺得不夠專業的地方。
我當初還不太會看合約,現在我比較會看了。博碩出版社的合約真的是很完整,考慮到的面向也很完備。現在我回去看另一家出版社的合約,我發現除了權利金比較高之外,「頁數」、「建議售價」、「出版日期」這些都沒有規範。所以導致對方目前有狀況 delay 我也無可奈何。
另一方面,出版社是不是經驗豐富,有沒有固定的 SOP,團隊成員是否完整,這些也都很重要,因為跟作者後續合作順不順暢很有關係。如果對方編輯不夠專業,你自己的建議都比他給你的建議好,然後資訊也不透明,設計出來的東西也不到水準(封面字體很多元,整個畫面只有色塊和文字,稱不上圖片,比長輩圖還要難看),回個訊息拖拖拉拉,來回一個問題就要拖一兩天,目前對方遇到什麼難處導致 delay 也無法知道,就算對方開給你很好的條件或權利金,但由於你的書一直無法出版,終究你一毛錢也拿不到。說不定你為這本書付出的努力也都會白費,而且因為已經簽訂合約,出版權已經給他了,所以也不能請別家出版社幫你出版,這樣的狀況也是作者不樂見的。
合約授權的範圍也很重要,例如也有出版社他比較擅長電子書,而實體書比較沒有經驗,但是合約裡面卻包含所有的簡體、繁體實體書、電子書以及海內外各種線上、線下閱讀市場等等。很有可能後來導致你出版了電子書之後,他以銷售不佳為由,因成本考量拒絕或拖延實體書的出版。銷售不佳的原因你也很難追究,因為出版社也可以跟你說因為你的內容不符消費者口味,跟他們的責任無關(即使你的鐵人作品已經獲得評審的青睞)。這時就會陷入一個對方拿著你所有的授權,卻遲遲不幫你出版的狀況。
而且就算後來順利出版了,也要考慮銷售和通路的問題,權利金比較高真的會賺到比較多錢嗎?如果對方合作通路不多,賣不了多少本,對作者而言除了金錢上的損失之外,你這一年的努力也都浪費掉了,而且也因為銷售或曝光不佳而得不到什麼知名度。很多作者可能這一輩子就只想出這一本書而已,因為要出版一本書真的很不容易。
總結來說,我不便評論別家出版社的好壞,只是提醒作者要留意上面的狀況。或許真的有更適合你的出版社,但如果你真的沒有經驗,不知道怎麼做選擇,我真心跟你推薦博碩,我保證絕對沒有收他們的錢幫他們打廣告 🤣,我是憑著良心說的,我可以用我目前順利上架的這本書以及他所帶來的正面成效跟你掛保證。
以上述的經驗來說,評估一家出版社是否值得信賴,你可以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 是否跟 iThome 鐵人賽活動有正式合作關係?
- 過往鐵人賽作者在他們家成功出版的書籍有多少?市面上是否有自家出版的作品?只有一兩本還是很多本?還是都是轉賣別人的書?
- 對方是否擁有豐富的出版經驗,擁有完整的出版團隊和行之有年的出版流程?還是只是剛開始開拓這塊市場,想來分一杯羹而已?(不完整的團隊可能會因人力不足而省略許多嚴謹的出版流程,要求作者自己負責,例如排版、校稿等等,甚至設計師等專業人員都是外包的)
- 是否對方還沒有市場上的作品,就急於跟作者簽下所有形式的出版權?
- 合約書的規範,是否顧及作者與出版社雙方的權益?還是偏重於保護出版社?
- 合約書中是否詳細規範「預計頁數」、「預計售價」、「交稿日」、「預定出版日」等細節?(規範得越詳細,越能在這些項目上給予雙方保障,否則只會製造讓對方鑽漏洞的機會)
- 對方是否用高得不合理的版稅來引誘你,讓你願意妥協一些你心中仍有疑問的部分?(出版書籍絕對不能只有考慮版稅,切記!)
上面這些部分是整理我自身的經驗,而非絕對的判斷標準,但是多想一下,或許可以幫助你提早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如果你真的完全沒有經驗,純粹是想出版一本書來達成自身的里程碑。那我真的建議你收起那即使只有一點點的貪念,循規蹈矩的跟活動官方建議的出版社合作。
交稿時間點:
最後很重要的就是交稿時間點,小編會跟你敲定接下來要交稿的內容以及時間,以我為例:
- 06/13(一) 樣章交稿
- 08/01(一) 全書一半交稿
- 09/20(二) 全書交稿
- 12/31(六) 最晚出版日期
這部份是當初討論的時程,最後因為我有提早完成,所以出版時間有提早。
精神喊話:
最最最後!因為在敲定這個時程的時候我還蠻有壓力的,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的時間,以及我們通話時間是 5/31。
由於我是一個出版小白,對於整個流程都不了解,所以原本可以讓我提早準備的時間我也不知道要準備什麼。等到洽談之後,才發現後面的時間超級無敵趕。會這麼說是因為我除了出版的事情以外,我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排定的行程事項要做,這部份我也詳細跟小編說明我的時程壓力來源。
不過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出書了,就是作者自身要排除萬難來達成上面的任務,這些定下的時間絕對要遵守,所以我記得一個橋段,就是小編要我親口跟他精神喊話「我一定能夠做到!」,沒有聽到我親口說出這句話他不放我走 XD。要說出這句話真的需要蠻多勇氣的,不過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既然都說出口了,硬著頭皮也是要把書寫完。
把 30 天系列文轉換成書籍是怎麼樣的過程?
關於書籍編排
這個過程,其實每個作者我覺得應該差異性會蠻大的。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幾個鐵人賽系列書籍,然後去比對他當初在 30 天系列裡面的內容,就可以發現其實每個人都蠻不一樣的。有些人的內容會差不多,有些人整個編排都改掉,甚至一眼看不出是同一個系列。
所以,會根據我們跟小編討論的方向來調整書籍的編排內容,這部份是出版社的專業,我就不多說了。
但我分享我自己的例子,因為我當初參加鐵人賽之前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出書。所以我在規劃整個鐵人賽脈絡的時候,就有先提早思考過這個問題。考慮到我題目的特性,30 天要刻一套元件庫,每天一個元件。那表示,可能要把我的系列當成字典來寫,這樣在查找的過程會比較好找。什麼意思?就是說,我每一個元件都會有固定的內容:
- 元件介紹
- 參考設計 & 屬性分析
- 介面設計
- 元件實作
- 原始碼及成果展示
我每一篇都長這樣,缺點是有點乏味。優點是每一個元件章節的內容是可被讀者預測的。可以很方便查找。
可能因為我的脈絡很工整,所以出版社就沒有請我在這裡多著墨。我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順一次裡面文字的脈絡,把專欄抽出來整理。
然後有哪裡寫不好的,或是要補充的,就稍微作一下調整。
圖片編排
整理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為圖片編號。當初寫鐵人賽的時候一般人不太會這樣做,但是寫成書的時候會需要整理這個部分。並且要留意圖片的版權、解析度(2 倍圖以上)、圖片內容是否合宜、圖片內容是否有簡體字等等。
圖片的部分,除了內文要穿插並且為他編號之外,也要特別準備一個資料夾放圖片的原檔,圖片命名以編號命名,提供排版人員使用。
寫鐵人賽時如果一開始沒有想過自己會出書,或者不太知道出書流程,在這一關會花費比較多時間,在這一關的時候會需要重新整理圖片符合上面的條件。
時程上的節奏
再次複習一下我的交稿時間點:
- 06/13(一) 樣章交稿
- 08/01(一) 全書一半交稿
- 09/20(二) 全書交稿
- 12/31(六) 最晚出版日期
事實上,這些時程都還蠻趕的,然後寫書的過程也是一條孤獨的道路,沒有人知道你在幹嘛,你就是要把自己關起來一個人在那邊忙。所以我覺得自己的自制力很重要,一定要有自己的規劃,然後想辦法達成,每天要整理多少量,這些自己要算好。
從樣章到全書的一半,我只有一個月半。從全書的一半到全書交稿,也差不多一個月半。全書完成之後,就是緊湊的校稿行程。
關於校稿
編輯修正及排版
事實上我對校稿的認識是還蠻少的,但我可以分享我在這階段做的事情。在這個階段,就是我們已經把全書都交給出版社之後的那一個階段。
出版社排來跟我合作的編輯,他第一次幫我把全書都看過一次,有錯字的地方直接幫我改掉(我覺得超佛心的)。當然他看不懂的地方會跟你隨時確認,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盡可能早點回覆他。
全部看完之後,他會先交給排版人員幫我們排一個章節。有點像是我之前提到的樣章的概念。然後先給你看過版型可不可以,沒問題的話,大約一到兩週的時間,會幫你把全書排版完成。
校稿方式
之後就會把這個排版完的 PDF 檔給作者,讓作者進行第一次校稿。校稿的方式是直接在 PDF 上面註記,之後回傳這份 PDF,讓他們進行修正。
然後我自己的方式是我額外再準備一個 word 檔,用來註記每一個要校正的地方,例如第幾頁的哪裡有錯字,要改成怎樣,或這裡的句子是要怎麼改,也註記一下為什麼我要這樣改,透過這樣的方式減少彼此的誤會。
校稿總共有三次,作者挑出要改的地方,請出版社修改 PDF,這樣的一次來回叫做校稿一次。
要校稿什麼?
減少錯字
第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要盡量減少錯字,所以我們勢必會把全書仔細再看一次,把錯字的地方挑出來。語句通順
常常我會發現書籍裡面的句子,雖然是自己寫的,但回過頭來看會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或是當下用的句型或用詞讓整個脈絡變得複雜、難以理解,這部份會需要換句話說,讓他變得簡單易懂。避免大陸用語
現在雖然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但繁體中文書還是希望避免大陸的用語,而且聽說有些讀者會對這些用語感到反感。這部份的校正其實還蠻難的,因為平常生活很多用詞已經生活化到分不清楚到底是不是大陸用語了,這些部分會需要花一點心思上網去研究。最好的方式當然是一開始寫文章的時候就避免,不然校稿的時候會很花時間。避免口頭禪
人在講話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口頭禪。轉換成文字之後,口頭禪會變得特別明顯,這真的是還蠻尷尬的,所以校稿的時候我也會特別挑出我自己常用的幾個口頭禪。內容校正
我們寫的是技術用書,有時候難免觀念、程式碼會有些錯誤,所以如果有發現這一類的部分,也需要在校稿的時候修正。目錄、圖片編號
這個部分也是容易忽略的校稿細節,書籍裡面的圖片編號或索引一多,數字很有可能就會寫錯,這個也要留意。留意圖片裡面是否有簡體字
有時候截圖裡面會有簡體字,記得也要檢查。QRcode/超連結確認
在程式用書裡面,會用到許多超連結或 QRcode 給讀者輔助學習,但很有可能連結變了或 QRcode 壞掉,這部份我自己保險起見都會再全部掃過或點過ㄧ次。程式碼確認
技術用書裡面會有一些程式碼,要留意這些程式碼有沒有因為排版的關係不預期的被換行或調整,像寫 Python 這類對於縮排和換行比較嚴謹的程式語言,會需要特別留意。因為出版社的編輯大部分不見得會寫程式,所以這個需要作者自己花心思注意。用詞一致性
舉例來說,「Button」、「button」、「按鈕」是一樣的意思,但是在文章中交替使用,會顯得很雜亂也不好閱讀。「Facebook」、「FB」、「臉書」也是一樣,對作者而言可能很直覺,但對有些讀者而言會造成混亂或誤會。
除了上述這些,當然還有許多可以修正的方向,不過因為我的經驗有限,就只能做到上面這樣了。
二校和三校的時候,除了上面這些要點需要再檢查一次之外,很重要的是,也要把前一次請出版社調整的內容再確認一次,因為很有可能對方改的東西跟自己的想像不符,所以再次確認是很重要的。
關於推薦序邀稿
推薦序的邀稿跟校稿幾乎是同一時間在進行的。首先,我們要先去各大臉書專頁或部落格找找看有沒有一些適合受邀者的聯絡方式(出版社不適合幫你找,作者自己邀約,對於受邀推薦者才能展現誠意)(如果未來有人想要找我推薦,我也很榮幸 🫣)。我去肉搜一番,就順利有找到自己喜歡的部落格的站長等等的 Email,然後寫信問問他們意願。
推薦者大概找 3 人左右,編輯建議是社群上或在業內知名的人,透過他們的知名度、協助宣傳也能夠幫助我們書籍的曝光。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契機,有機會跟這些大神們交朋友、交流,這讓我學習到很多。
因為這部份的流程或是行規我也是完全沒有概念,所以我也問了蠻多問題:
Q: 推薦者可以找幾位呢?
A: 三位左右Q: 內文裡面的推薦跟封底的專業推薦是同一群人嗎?
A: 封底的專業推薦可以擷取內文裡的部分內容,所以是同一群人沒問題。Q: 推薦內容大約需要多少字數呢?
A: 內文的推薦內容約 500~1000 字,一到兩頁左右。Q: 需要給推薦者多少時間呢?
A: 差不多要給推薦者 2 個假日的時間看內容
上市之後,出版社會給我一些樣書,其中裡面有幾本是要送給推薦者的,一人一本。
因為推薦者需要看過原稿才會決定要不要幫你推薦內容,不過此時因為我的排版還沒完成,所以跟編輯討論之後,他覺得我的原稿已經相當完整,所以當推薦者表達意願之後,我先提供原稿給他們,後來排版完之後,我有即時再寄送排版完的初稿給推薦者。
下面是我當初擬的邀請稿:
[推薦序邀稿] 鐵人賽系列書籍之推薦序邀稿xxx 老師您好我是 iThome 鐵人賽與博碩出版社合作,即將要出版書籍的作者陳泰銘(Taiming),
老師您是在前端領域上為之專精,並且擁有社群影響力的領導者,
同時我也是您的粉絲,
不知道是否有榮幸能夠邀請您為我即將出版的書籍撰寫推薦序呢?我這次要出版的書籍是「哎呀!不小心刻了一套 React UI 元件庫:從無到有輕鬆上手」,
內容是關於 React UI 元件的介紹、剖析與實踐。若您願意撥冗,
我這邊會以 Email 寄給您目前完整的原稿初版,
目前出版社對推薦序的要求是希望一位推薦者能有一至兩頁的推薦內容,約五百到一千字左右。
推薦序截稿日期為 9/30 前。
書籍出版之後,也會贈與一本書籍以表達感謝。若您願意接受邀請,再請您在 9/16 前播空以 Email 回覆即可,
我會在收到您回覆之後將書籍原稿寄給您,
期待您的回覆,謝謝。Best Regards,
Taiming
關於出版前的事宜
封面主圖
因為鐵人賽書籍的封面幾乎都會有一個模版,所以對作者而言就是要決定書籍的主圖。
如果跟我一樣不會自己設計,也可以全權交由專業的編輯來協助。編輯有提供我 Shutterstock 這個知名的圖庫,我們就進去找一些覺得適合的主圖提供給編輯參考。同時編輯部也會幫你找一些,最後會整合大家的意見來決定最後的封面。出版社也會把最終的主圖從 Shutterstock 買下來給這本書用。
封底
封底的內容一般會包含「本書特色」、「目標讀者」、「專業推薦」,這些部分我們在先前「自我新書規劃」就已經提過了。
最後也有一個部分是要為這本書想一個標語,這部份到時候編輯也會跟作者一起討論。
關於博碩宣傳管道
在實體書上架之前,博碩的網站會先上,編輯會請你確認裡面的書籍介紹內容是否有誤。
https://www.drmaster.com.tw/bookinfo.asp?BookID=MP22243
博碩這邊會協助出版的宣傳,包含博碩 FB 粉絲團 PO 文(含下廣告)、博碩YT頻道影片、天瓏書局Banner。
當然,親朋好友、同事先宣傳過一次,然後我也參考一些鐵人書籍出版的前輩,因為我是寫前端的,所以後來我也上「Front-End Developers Taiwan(4.6 萬位成員)」和「JavaScript.tw(3.3 萬位成員)」去各 PO 一篇文章,宣傳我的書,當然自己的臉書、IG,朋友的臉書 IG 也都借我宣傳,真的非常感謝他們。
關於博碩的銷售通路
首先,比較為大眾所知道的,天瓏書局可以找的到我們鐵人賽系列的實體書籍。博客來、蝦皮、墊腳石、樂天、金石堂等等你大部分想得到的電商,也都可以網購買到我們的實體書。
電子書的部分,博碩有長期合作的十大電子書平台,例如,博客來、讀墨 (Readmoo)、Pubu、Kobo樂天、Googleplay、凌網 (Hyread)、UDN (聯合線上)、讀冊生活、台灣漫讀 (Bookwalker)、mybook,書籍出版的合約上也會有關於電子書的相關項目。
而且電子書的部分,不是那種隨便把文字圖片的電子檔就上傳的那種未經排版的電子書,因為專業的出版社會顧及到讀者的「閱讀體驗」,因此透過出版社在這些通路上的電子書,也都會透過專業的編輯把書本排版得美美的!
成果分享
這次出版的經驗讓我收穫很多,當然在銷售方面也獲得不錯的成績,例如上架預購第一週就獲得天瓏 7 天中文熱門暢銷第四名!
實體書上架之後,也曾獲得天瓏 30 天中文熱門暢銷第 7 名。
上面這些都是令人喜悅的事情,但最重要的是我在這次出版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部分,不管是出版的流程也好,還有校稿的過程也修正自己的觀念,也有熱心的推薦者給我很多寶貴的建議,可以跟這些部落格大神交流,讓我能更精進自己,這些都是很重要也很珍貴的收穫。
從上述的分享當中,我們知道要出版一本書也是要經過許多的努力,還有許多人的協助才有辦法完成。不過真的出版完一本書之後,就覺得這一切都很值得,因為這些收穫會影響我接下來的人生路和職涯發展。
所以有機會的話,非常推薦大家勇於嘗試,如果可以的話,也一起交朋友,彼此交流吧!
希望這篇文章的分享,能夠對想要出書的人有所幫助,也希望能夠幫助在這一年當中,不斷被我的問題摧殘的編輯,拉近作者與出版社的距離,透過這篇文章回答這些常見問題。